不要對孩子的言行大驚小怪
喜喜更是驚奇,他瞪大眼睛緊盯著它,并彎下腰伸手去抓它。就在他的手快抓到陀螺時,旁邊一位老人叫道:。∷檬肿!喜喜聽她一叫,立即把手縮了回來。我鼓勵他:沒關(guān)系,去抓吧,多好玩啊。他的手往前伸了伸,猶豫了一下又抽回來,直到陀螺停下來也沒再去抓。
那個老人并無惡意,她的聲音和神態(tài)其實是欣賞的,覺得喜喜膽子夠大,竟敢去抓旋轉(zhuǎn)著的東西。但是喜喜不明就里,在她突然的喊聲下畏縮了。
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,他們的言行中充滿了讓人無法想象的趣味,總是能給大人帶來驚喜。大人們也總是被他們的童真感染,無所顧忌地表達(dá)自己激動的情緒。但嬰幼兒的認(rèn)知是有限的,有時會對大人突如其來或者“過激”的言行認(rèn)識錯誤或者“斷章取義”,茫然不知所措,從而對自己的嘗試或探索感到困惑。不是每一個贊賞都需要用夸張的言行來表達(dá),贊賞往往要有分寸。否則,一會使孩子盲目自信;二會對他形成壓力;第三就是前面說的讓他困惑而畏縮不前。
對待孩子的錯誤言行也應(yīng)如此。孩子犯錯誤時,家長的大驚小怪非但不能解決問題,還會使孩子產(chǎn)生逆反心理,而對于還不太懂事的小寶寶來說,只會把你“張牙舞爪”的舉動當(dāng)作特別有趣的笑料。
要成為一個對孩子有積極影響的家長,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。如果壓抑不住欣喜若狂或憤怒的情緒,那就趕快跑到孩子看不到的角落發(fā)泄一下。寵辱不驚的家長,他們的孩子也會心態(tài)平和,榮辱皆坦然。